布施到彼岸? by Michael Luu

提到佛教, 很多人都會聯想到布施. 以前, 我以為布施就是送点錢給別人, 或者放点錢在寺廟裹的功德箱, 就是布施,
給自己種福. 現在才知道布施的意義之深廣. 布施是六度裏的第一度, 六度是以菩提心為出發点, 菩提心是以慈悲心為基礎, 所以布施就是為了幫助一切有情離苦得樂, 同時也在修練自己的捨心, 對治自己的貪心. 布施到彼岸不只是除掉自己的貪心, 還要至心為利一切有情. 布施不一定是錢財的布施, 還可以法布施, 無畏布施, 慈布施等. 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去幫助別人,用語言去安慰, 開解別人的煩憂,或者分享自己的知識, 或者以佛法引導他人學佛, 都是布
我們從無始以來習慣了想把自己喜愛的佔為己有. 還沒得到的就想辦法去掙取, 己經擁有的就牢牢地捉住. 這份貪愛就是我們輪廻的因. 我們在無數次的輪廻生死中, 貪瞋癡三毒是根深蒂固地埋藏在我們的心裹.自己的貪心是隨時隨地的流露出來, 要除掉此貪毒就要修布施. 把自己的心放寬. 把自己暫時擁有的拿出來幫助別人.自己今生所擁有的一切都不是永久屬於我的, 所以在適當的時候拿出來幫助別人, 又可以培養自己的菩提心, 去累積福德資糧, 是件一舉兩得的事.
布施的目的就是要助一切有情脫離貧乏之痛苦, 得到真正永久的富有快樂. 如果為了行布施而傷害到別人, 例如用搶來, 偷來的財物去布施, 那就違反了布施的本來目的了. 或者自己心不甘情不願的, 拿瞼色給受者看, 那也是傷害了對方. 總之自己以歡喜心而施, 對方又可得到真實的利益, 那就達到布施的目的了.
我覺得凡人的心理是很複雜的, 長期的留在世間八法(稱、譏、毀、譽、利、衰、苦、樂)裏面, 所以不一定會接受別人的幫助. 我們在行布施能就會碰釘子, 尤其是法布施, 勸人學佛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所以布施要有耐力, 忍辱是很重要的. 如果為了布施而跟別人爭執那就把好事弄壞了, 那就是 “火燒功德林”了.
時常不斷的布施才能够消除自己的貪心,增長捨心. 開始起步時可能會有困難. 慢慢來, 從少至多, 從淺入深, 從自己的心開始, 從意念上的布施,在心裏觀想種種財宝施與一切有情, 到真實的行動. 如是不斷地修習自己的喜施心. 經典裏面有很多大菩薩們捨身救人的事蹟, 我可是辦不到, 因為自己還未到達那個境界, 只好一步一步的慢慢增長. 如果勉強做出超越自己能力的事, 反而會生起厭退心了.
平等心也是很重要. 自己的分別心會在不知不覺裹跑了出來. 我喜歡的人給多一点, 不喜歡的不給, 那又違背了布施的精神: 為利 “一切” 有情.
專心一意的去做好一件布施, 不然我們又會三心兩意, 或者中途而廢了.有時候我覺得幫助別人可能反而會害了他, 就是俗語說的:“好心做壞事”. 所以在布施之前應該考慮清楚, 是否能令對方得到真正的好處, 而不是短暫的快樂, 然後令他承受更多的痛苦.這是個智慧的抉擇.
看到自己身邊的人在痛苦煩惱裹面掙扎, 很想, 很想幫助他們, 很想把佛法這個最好的辦法告訴他們, 但是大多數都不會接受. 也許是因為自己的煩惱還沒解决, 缺乏說服力吧, 還是先修好自己再來...
以上是自己在聽課,“菩提道次第廣論”, 所得到的一点理解與感想. 如有何錯處,請多多指教.
給自己種福. 現在才知道布施的意義之深廣. 布施是六度裏的第一度, 六度是以菩提心為出發点, 菩提心是以慈悲心為基礎, 所以布施就是為了幫助一切有情離苦得樂, 同時也在修練自己的捨心, 對治自己的貪心. 布施到彼岸不只是除掉自己的貪心, 還要至心為利一切有情. 布施不一定是錢財的布施, 還可以法布施, 無畏布施, 慈布施等. 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去幫助別人,用語言去安慰, 開解別人的煩憂,或者分享自己的知識, 或者以佛法引導他人學佛, 都是布
我們從無始以來習慣了想把自己喜愛的佔為己有. 還沒得到的就想辦法去掙取, 己經擁有的就牢牢地捉住. 這份貪愛就是我們輪廻的因. 我們在無數次的輪廻生死中, 貪瞋癡三毒是根深蒂固地埋藏在我們的心裹.自己的貪心是隨時隨地的流露出來, 要除掉此貪毒就要修布施. 把自己的心放寬. 把自己暫時擁有的拿出來幫助別人.自己今生所擁有的一切都不是永久屬於我的, 所以在適當的時候拿出來幫助別人, 又可以培養自己的菩提心, 去累積福德資糧, 是件一舉兩得的事.
布施的目的就是要助一切有情脫離貧乏之痛苦, 得到真正永久的富有快樂. 如果為了行布施而傷害到別人, 例如用搶來, 偷來的財物去布施, 那就違反了布施的本來目的了. 或者自己心不甘情不願的, 拿瞼色給受者看, 那也是傷害了對方. 總之自己以歡喜心而施, 對方又可得到真實的利益, 那就達到布施的目的了.
我覺得凡人的心理是很複雜的, 長期的留在世間八法(稱、譏、毀、譽、利、衰、苦、樂)裏面, 所以不一定會接受別人的幫助. 我們在行布施能就會碰釘子, 尤其是法布施, 勸人學佛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所以布施要有耐力, 忍辱是很重要的. 如果為了布施而跟別人爭執那就把好事弄壞了, 那就是 “火燒功德林”了.
時常不斷的布施才能够消除自己的貪心,增長捨心. 開始起步時可能會有困難. 慢慢來, 從少至多, 從淺入深, 從自己的心開始, 從意念上的布施,在心裏觀想種種財宝施與一切有情, 到真實的行動. 如是不斷地修習自己的喜施心. 經典裏面有很多大菩薩們捨身救人的事蹟, 我可是辦不到, 因為自己還未到達那個境界, 只好一步一步的慢慢增長. 如果勉強做出超越自己能力的事, 反而會生起厭退心了.
平等心也是很重要. 自己的分別心會在不知不覺裹跑了出來. 我喜歡的人給多一点, 不喜歡的不給, 那又違背了布施的精神: 為利 “一切” 有情.
專心一意的去做好一件布施, 不然我們又會三心兩意, 或者中途而廢了.有時候我覺得幫助別人可能反而會害了他, 就是俗語說的:“好心做壞事”. 所以在布施之前應該考慮清楚, 是否能令對方得到真正的好處, 而不是短暫的快樂, 然後令他承受更多的痛苦.這是個智慧的抉擇.
看到自己身邊的人在痛苦煩惱裹面掙扎, 很想, 很想幫助他們, 很想把佛法這個最好的辦法告訴他們, 但是大多數都不會接受. 也許是因為自己的煩惱還沒解决, 缺乏說服力吧, 還是先修好自己再來...
以上是自己在聽課,“菩提道次第廣論”, 所得到的一点理解與感想. 如有何錯處,請多多指教.
持戒到彼岸? by Michael Luu

要學佛, 持戒是個必修的課程. 從菩提心做出發点, 我們的行為必須都是善的, 務須對於周圍的一切有情不造成任何的傷害.可是我們這個世間的善的觀念是不撤底的, 或者是不正確的, 所以必須以佛所制定的戒律為根據, 來修正自己的行為. 防止再造惡業, 增長善業, 令自己的心安定, 從而可以增長自己的福慧ニ資糧. 如果一個人持戒清淨, 隨時都不做出傷害他人的念頭與行為, 那麼周圍的一切有情一定都能感受到他的善意. 他所到之處都呈一遍慈祥, 就好像一滴香水滴在一盆水裹面, 整盆水都香了. 如果察覺自己已做錯了,立刻停止及當天懺悔.
戒律有多種, 為了不同程度之修行人而定. 主要可分為個別解脫戒, 菩薩戒, 與密宗戒(密宗誓言), 可以說是由淺入深. 菩薩戒包含了個別解脫戒的內容, 密宗誓言包含了菩薩戒與個別戒的內容, 所以不能說受持了菩薩戒就不須要個別戒了, 或者持了密宗誓言就不須要菩薩戒與個別戒了. 就如唸中學, 要有小學的基礎. 唸大學要有中, 小學的基礎. 又好像學數學的微積分, 也須要用到小學的加, 減, 乘, 除四則一樣. 或者有人不想受持戒律, 恐怕做不好, 犯戒了就有罪, 要下地獄去的... 可是問題在於我們無始以來所造的無數的惡業, 是去三惡道的因.
如果不修行, 遲早都會輪廻到惡道去的. 因果不虛假,就算沒有受戒, 做錯事的因, 將來也會結痛苦的果報的.比如有一個人身体不舒服,但是又不肯去看医生. 他說如果去看医生就要吃药, 萬一忘記了吃药就會病了. 問題是這個人本來己經病了, 而不是因為忘記吃葯才生病的. 對於持戒,我還是做得不好, 要懺悔, 必須努力改進.
世間的事情很複雜, 有時候在於該做與不該做之間, 很難做决定. 除了依據戒律為標準, 我想自己還須要有一顆真心, 悲愍一切有情的苦難為出發点. 一個比較簡單的例子, 駡人是犯戒, 如果駡一個人是為了他能改好, 那就可以去做. 最要緊是以自己的悲心, 而不是以瞋心去駡人. 對不起!
這裹只是舉個例子而己, 我不是在鼓勵駡人啊! 我們做每一件事情都應該考慮清楚當時的情况, 對象與環境, 以及其後果與影響, 要 “如履薄冰”
而行. 身体的行為是心念的表現, 所以最重要的還是自己的意念, 能够隨時隨地的依着戒律而行. 如果最後自己的心在任何時刻都在戒律裹, 必定增長智慧,那就可 “到彼岸了.
我喜歡把所學的, 以及自己所想的寫下來, 一方面可以温習學到的東西, 同時也在提醒, 與檢查自己的錯處. 從小所養成的錯誤的觀念,
以及多生累積下來的壞習氣, 無時無刻地在影響着自己的行為. 只有依據佛所制定的戒律, 時常不斷地糾正自己的行為, 少一点以自己為中心,
多一点為他人著想. “一舉一動觀自心”, 就是管好自己的心.
戒律有多種, 為了不同程度之修行人而定. 主要可分為個別解脫戒, 菩薩戒, 與密宗戒(密宗誓言), 可以說是由淺入深. 菩薩戒包含了個別解脫戒的內容, 密宗誓言包含了菩薩戒與個別戒的內容, 所以不能說受持了菩薩戒就不須要個別戒了, 或者持了密宗誓言就不須要菩薩戒與個別戒了. 就如唸中學, 要有小學的基礎. 唸大學要有中, 小學的基礎. 又好像學數學的微積分, 也須要用到小學的加, 減, 乘, 除四則一樣. 或者有人不想受持戒律, 恐怕做不好, 犯戒了就有罪, 要下地獄去的... 可是問題在於我們無始以來所造的無數的惡業, 是去三惡道的因.
如果不修行, 遲早都會輪廻到惡道去的. 因果不虛假,就算沒有受戒, 做錯事的因, 將來也會結痛苦的果報的.比如有一個人身体不舒服,但是又不肯去看医生. 他說如果去看医生就要吃药, 萬一忘記了吃药就會病了. 問題是這個人本來己經病了, 而不是因為忘記吃葯才生病的. 對於持戒,我還是做得不好, 要懺悔, 必須努力改進.
世間的事情很複雜, 有時候在於該做與不該做之間, 很難做决定. 除了依據戒律為標準, 我想自己還須要有一顆真心, 悲愍一切有情的苦難為出發点. 一個比較簡單的例子, 駡人是犯戒, 如果駡一個人是為了他能改好, 那就可以去做. 最要緊是以自己的悲心, 而不是以瞋心去駡人. 對不起!
這裹只是舉個例子而己, 我不是在鼓勵駡人啊! 我們做每一件事情都應該考慮清楚當時的情况, 對象與環境, 以及其後果與影響, 要 “如履薄冰”
而行. 身体的行為是心念的表現, 所以最重要的還是自己的意念, 能够隨時隨地的依着戒律而行. 如果最後自己的心在任何時刻都在戒律裹, 必定增長智慧,那就可 “到彼岸了.
我喜歡把所學的, 以及自己所想的寫下來, 一方面可以温習學到的東西, 同時也在提醒, 與檢查自己的錯處. 從小所養成的錯誤的觀念,
以及多生累積下來的壞習氣, 無時無刻地在影響着自己的行為. 只有依據佛所制定的戒律, 時常不斷地糾正自己的行為, 少一点以自己為中心,
多一点為他人著想. “一舉一動觀自心”, 就是管好自己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