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學佛 by Michael Luu

人有生老病死的痛苦. 我們出生時的痛苦如何己經忘記了, 但是還有老病死要面對. 大家都知道人不可能青春常駐,
也不可能永遠健康無病, 長生不死. 因為這裏是無常的世界. 這裏的一切都在不停的變化, 包括人的身体也在分秒的變老, 而使我們生起了種種痛苦與不安. 悉達多太子(釋迦牟尼佛少年時) 看到了人世間的這些痛苦而立志出家, 去尋求一個解脫的辦法. 示現經過很多嘗試與失敗, 他終於在菩提樹下示現成佛, 示現證得脫離生死痛苦, 到達永遠快樂的佛果位. 接下來的四十九年裏, 釋迦牟尼佛都在教學, 把證到的方法傳給世人. 其實每個人都不想有痛苦, 都想要得到快樂. 無論是只為了自己的三餐温飽, 或者為了親人的平安健康, 兒孫滿堂, 或者更貪心的功名利碌, 美色奢華, 這一切最後都是為了能使自己的心得到快樂或安寧. 可是世間上任何的快樂都不是常久的, 只有追求脫離六道, 不再受生死輪廻束縛的快樂, 才是值得我們去努力追求的人生大事. 真正的快樂不可能靠一位神, 或者一位主宰者的賜與, 是要我們自己親自去掙取的. 佛經裏面很詳細的說明了這個道理.
也許有人覺得現在生活好好的, 豐衣足食. 那麼請問在您的內心深處有沒有為老病死而担憂嗎? 或者有人說我天天辛苦工作, 三餐不繼, 那裏有空學佛呢! 貧窮是因為自己的福報不够, 那就更加要努力學佛, 必需找個正確的方法來增長自己的福與慧. 也有些人抱着 “今朝有酒今朝醉” 的心態,
不去想明天的事. 但是如此不可能解决問題, 最後仍然要面對老病死. 而且到時候不只是身体的痛苦, 心靈上也會徬徨恐懼. 佛教講因果輪廻. 自己的行為造成了業. 無論是善業或者惡業, 都會成為將來果報的因. 將來在因緣果報成熟的時候, 自己所造成的果. 造了善業就獲得快樂的果, 造了惡業就獲得痛苦的果. 一切都是自己作,自己受. 佛法讓我們認識真正的善與惡, 而使我們止惡行善, 最後能够脫離所有痛苦, 得到真正的快樂. 佛法要“聞思修, 戒定慧”. 開始從聽聞佛法, 然後自己去思考其道理. 在明白其道理之後就要跟着修. 以佛制定的戒律為跟據來修正自己的身体行為,
言語, 以及心念, 使自己能够隨時隨地都在善裏. 拜佛求佛菩薩保佑, 或者只是念經, 念咒, 念佛, 這些不等於是學佛. 佛是以修福與慧圓滿而成佛的. 所以學佛除了修福以外, 也必須學佛的智慧, 理解佛經, 把心與法融為一体. 佛的智慧不是普通世間的知識, 而是有能力脫離生死輪廻的大智慧. 佛不能够把佛的智慧施給我們, 只能够以種種方法教導我們去修. 就如我們上學的時候, 要靠老師的教導, 以及父母從旁幫忙, 可是從小學到中學, 到大學畢業, 始終還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學習才會得到成果. 同樣的, 佛菩薩可以加持, 讓我們能够順利,快速成就, 但是仍然是要我們自己的努力與堅持.
拜佛不是拜木頭, 不是拜偶像. 佛像是為了使我們對佛生起敬仰心.莊嚴的佛像使我們記得佛的種種功德, 使我們不忘追隨佛的教導. 其它宗教也有其教主像, 神像等, 我想其用意都是一樣. 而且拜佛(頂禮) 還有更深的意義. 拜佛可以消除自己的傲慢心, 培養謙卑心, 懺悔心, 皈依心. 從健康的角度來看, 在長時間的坐着聽經, 唸經, 靜坐等等, 拜佛可使身体得到適量的運動, 加強血液遁環. 我以前認為世界上的幾個大宗教都是導人向善的, 所以跟那一個宗教都是好的. 其實不然. 每個宗教都有差別, 就是究不究竟的問題. 例如基督教主張信奉上帝, 上帝創造了人類, 也很愛護他的子女(人類). 但是問題出來了. 既然他那樣愛護人類, 為何不把人類造成跟他一樣的完美呢? 並且說信上帝的人死後就可以上天堂, 而不信上帝的人就有罪, 死後就要下地獄受懲罰? 這裏可見其教義的前後矛盾. 如果以佛教的因果來看, 就不難理解. 因為信奉上帝, 當然會去行善, 當然會往生天界. 而造惡業者,死後就要下地獄受苦了. 這一切都是因果的原則, 都是“自作自受”啊! 不是由上帝做主宰者來决定的. 而且上了天界也不是永遠快樂的, 因為那個執我還沒有除掉.還有“我執” 的觀念, 就會有“我的...”, 跟着就會有“我想要的...”, “貪” 就起來了, 終究還是會下墮. 只有跟着佛法去修, 最後達到不退轉的佛果位, 才是真正永恆的快樂. 佛菩薩以大悲心平等對待一切具心(衆生), 不會只悲愍信佛者, 而懲罰不信佛的人. 衆生所感受的痛苦都是因為自己過去所造的種種業, 形成了因, 現在緣成熟了就要受果報. 一切都是自己種因, 自己受果. 因果輪廻好像一個圓圈子, 沒有起點, 也沒有終點. 衆生就在這個圈子裏不斷地造因, 不斷地受果. 過去的因就成今天的果, 今天的因就成將來的果. 佛法就是教我們如何脫離這個輪廻的圈子, 真正得到離苦得樂.
老子的道家, 和孔子的儒家, 都是我們祖先留下來的無價之宝. 我們提到“道” 就會聯想到畫符驅鬼, 風水命理等事. 其實這些都是其枝葉.真正的道家思想是一門高深的學問, 對於宇宙人生有很深刻的認知. 只不過其義理深奧, 文字和註解不多, 除了對其有深入研究的人士以外, 對於我們一般人却不容易明白. 儒家的思想着重於做人處世, 道德倫理的培養, 兩千多年來己經融入了民間社會當中. 但是對於生從何來, 死往何處的問題沒有解答. 只有佛教, 從做人做事, 到出凡人聖, 乃至圓滿成佛, 擁有一套完整且詳細的教法. 在這個末法時代常發生的事, 有些人穿上了僧衣而做出不如法的行為, 使人們誤解了佛教. 善知識所傳的佛法必須是有法脈傳承, 要依經論, 要有戒律,明因果以及如何發菩提心的教導.佛教裏有很多神通的事蹟. 在修定的過程中必定會產生神通. 其實佛教以外的一些修定者也會有神通, 它不是佛教專有的. 我們學佛是要消除自己的貪瞋癡,
同時也要培養慈心, 悲心, 乃至菩提心來對待別人. 如果只是追求神通感應, 而不修學戒律, 不調伏自心, 不明白諸法無主宰, 與不懂發菩提心的好處就不算是明白如何學佛. “無量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人身難得到, 佛法難聞到, 既然今生得人身,
佛法仍在世上, 就要靠自己踏出第一步了. 在學佛的路上,我是個小學生, 有進步的時侯, 也有退步的時候. 只要自己有個正確的方向, 加上正精進, 就必定會到達目的地.
願一切具心福慧增長, 吉祥如意!
也不可能永遠健康無病, 長生不死. 因為這裏是無常的世界. 這裏的一切都在不停的變化, 包括人的身体也在分秒的變老, 而使我們生起了種種痛苦與不安. 悉達多太子(釋迦牟尼佛少年時) 看到了人世間的這些痛苦而立志出家, 去尋求一個解脫的辦法. 示現經過很多嘗試與失敗, 他終於在菩提樹下示現成佛, 示現證得脫離生死痛苦, 到達永遠快樂的佛果位. 接下來的四十九年裏, 釋迦牟尼佛都在教學, 把證到的方法傳給世人. 其實每個人都不想有痛苦, 都想要得到快樂. 無論是只為了自己的三餐温飽, 或者為了親人的平安健康, 兒孫滿堂, 或者更貪心的功名利碌, 美色奢華, 這一切最後都是為了能使自己的心得到快樂或安寧. 可是世間上任何的快樂都不是常久的, 只有追求脫離六道, 不再受生死輪廻束縛的快樂, 才是值得我們去努力追求的人生大事. 真正的快樂不可能靠一位神, 或者一位主宰者的賜與, 是要我們自己親自去掙取的. 佛經裏面很詳細的說明了這個道理.
也許有人覺得現在生活好好的, 豐衣足食. 那麼請問在您的內心深處有沒有為老病死而担憂嗎? 或者有人說我天天辛苦工作, 三餐不繼, 那裏有空學佛呢! 貧窮是因為自己的福報不够, 那就更加要努力學佛, 必需找個正確的方法來增長自己的福與慧. 也有些人抱着 “今朝有酒今朝醉” 的心態,
不去想明天的事. 但是如此不可能解决問題, 最後仍然要面對老病死. 而且到時候不只是身体的痛苦, 心靈上也會徬徨恐懼. 佛教講因果輪廻. 自己的行為造成了業. 無論是善業或者惡業, 都會成為將來果報的因. 將來在因緣果報成熟的時候, 自己所造成的果. 造了善業就獲得快樂的果, 造了惡業就獲得痛苦的果. 一切都是自己作,自己受. 佛法讓我們認識真正的善與惡, 而使我們止惡行善, 最後能够脫離所有痛苦, 得到真正的快樂. 佛法要“聞思修, 戒定慧”. 開始從聽聞佛法, 然後自己去思考其道理. 在明白其道理之後就要跟着修. 以佛制定的戒律為跟據來修正自己的身体行為,
言語, 以及心念, 使自己能够隨時隨地都在善裏. 拜佛求佛菩薩保佑, 或者只是念經, 念咒, 念佛, 這些不等於是學佛. 佛是以修福與慧圓滿而成佛的. 所以學佛除了修福以外, 也必須學佛的智慧, 理解佛經, 把心與法融為一体. 佛的智慧不是普通世間的知識, 而是有能力脫離生死輪廻的大智慧. 佛不能够把佛的智慧施給我們, 只能够以種種方法教導我們去修. 就如我們上學的時候, 要靠老師的教導, 以及父母從旁幫忙, 可是從小學到中學, 到大學畢業, 始終還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學習才會得到成果. 同樣的, 佛菩薩可以加持, 讓我們能够順利,快速成就, 但是仍然是要我們自己的努力與堅持.
拜佛不是拜木頭, 不是拜偶像. 佛像是為了使我們對佛生起敬仰心.莊嚴的佛像使我們記得佛的種種功德, 使我們不忘追隨佛的教導. 其它宗教也有其教主像, 神像等, 我想其用意都是一樣. 而且拜佛(頂禮) 還有更深的意義. 拜佛可以消除自己的傲慢心, 培養謙卑心, 懺悔心, 皈依心. 從健康的角度來看, 在長時間的坐着聽經, 唸經, 靜坐等等, 拜佛可使身体得到適量的運動, 加強血液遁環. 我以前認為世界上的幾個大宗教都是導人向善的, 所以跟那一個宗教都是好的. 其實不然. 每個宗教都有差別, 就是究不究竟的問題. 例如基督教主張信奉上帝, 上帝創造了人類, 也很愛護他的子女(人類). 但是問題出來了. 既然他那樣愛護人類, 為何不把人類造成跟他一樣的完美呢? 並且說信上帝的人死後就可以上天堂, 而不信上帝的人就有罪, 死後就要下地獄受懲罰? 這裏可見其教義的前後矛盾. 如果以佛教的因果來看, 就不難理解. 因為信奉上帝, 當然會去行善, 當然會往生天界. 而造惡業者,死後就要下地獄受苦了. 這一切都是因果的原則, 都是“自作自受”啊! 不是由上帝做主宰者來决定的. 而且上了天界也不是永遠快樂的, 因為那個執我還沒有除掉.還有“我執” 的觀念, 就會有“我的...”, 跟着就會有“我想要的...”, “貪” 就起來了, 終究還是會下墮. 只有跟着佛法去修, 最後達到不退轉的佛果位, 才是真正永恆的快樂. 佛菩薩以大悲心平等對待一切具心(衆生), 不會只悲愍信佛者, 而懲罰不信佛的人. 衆生所感受的痛苦都是因為自己過去所造的種種業, 形成了因, 現在緣成熟了就要受果報. 一切都是自己種因, 自己受果. 因果輪廻好像一個圓圈子, 沒有起點, 也沒有終點. 衆生就在這個圈子裏不斷地造因, 不斷地受果. 過去的因就成今天的果, 今天的因就成將來的果. 佛法就是教我們如何脫離這個輪廻的圈子, 真正得到離苦得樂.
老子的道家, 和孔子的儒家, 都是我們祖先留下來的無價之宝. 我們提到“道” 就會聯想到畫符驅鬼, 風水命理等事. 其實這些都是其枝葉.真正的道家思想是一門高深的學問, 對於宇宙人生有很深刻的認知. 只不過其義理深奧, 文字和註解不多, 除了對其有深入研究的人士以外, 對於我們一般人却不容易明白. 儒家的思想着重於做人處世, 道德倫理的培養, 兩千多年來己經融入了民間社會當中. 但是對於生從何來, 死往何處的問題沒有解答. 只有佛教, 從做人做事, 到出凡人聖, 乃至圓滿成佛, 擁有一套完整且詳細的教法. 在這個末法時代常發生的事, 有些人穿上了僧衣而做出不如法的行為, 使人們誤解了佛教. 善知識所傳的佛法必須是有法脈傳承, 要依經論, 要有戒律,明因果以及如何發菩提心的教導.佛教裏有很多神通的事蹟. 在修定的過程中必定會產生神通. 其實佛教以外的一些修定者也會有神通, 它不是佛教專有的. 我們學佛是要消除自己的貪瞋癡,
同時也要培養慈心, 悲心, 乃至菩提心來對待別人. 如果只是追求神通感應, 而不修學戒律, 不調伏自心, 不明白諸法無主宰, 與不懂發菩提心的好處就不算是明白如何學佛. “無量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人身難得到, 佛法難聞到, 既然今生得人身,
佛法仍在世上, 就要靠自己踏出第一步了. 在學佛的路上,我是個小學生, 有進步的時侯, 也有退步的時候. 只要自己有個正確的方向, 加上正精進, 就必定會到達目的地.
願一切具心福慧增長, 吉祥如意!
忍辱到彼岸? by Michael Luu

忍辱到彼岸. 忍耐身外的一切逆境, 以及自身所生起的一切痛苦,使自己的心調伏. 無始以來, 自己心中的貪瞋癡三毒使自己不斷地在造輪廻的惡業, 也不斷地在承受痛苦的果報. 佛陀教我們要忍辱, 要承受自己做出來的果報, 當遇到別人瘍害我不要對他發起瞋心而又再造成將來的惡果. 如果起了瞋心,不但是自己要承受果報, 無法脫離生死輪迥的痛苦, 還會傷害到別人, 那就違背自己的菩提願心了. 我以前常常埋怨很多事情.
為什麼自己的遭遇這麽差? 為什麼連唸大學的機會也沒有? 為什麼不能够中個頭獎, 如果發大財就不用再辛苦工作了? 這個社會怎麼有那麼多的不公平? 無論在一個公司裹, 或在社會上, 只要活在世界上,到處都看到鬥爭, 人害人, 沒有公理. 現在我才知道這個世界其實是公平的. 這個公平是建立在過去, 現在, 未來的基礎上,不能够只用今生的這個片段來計算. 因果定律是個比電腦程式還要複雜萬倍的計算法, 不是我們凡人的智慧能够完全了解. 只有一点是肯定的:因果不虛假, 有此因必有此果. 現在所受的果必然是過去自己所做的業, 這個已成熟的果是不能改變的. 既然是不能改變那就只好忍受, 接納它及不報怨.
忍辱也是接受包容. 接受這個世間的一切人與事, 包括自己,都是有缺点的, 包容這些缺点的存在. 但是接受並不代表認同. 自己的缺点自己要努力去改正,他人的缺点也想辦法去幫他改正, 就是不可以生起了瞋恨心. 這個世界不是以我為中心的,不可以要求事事都如己意. 自己沒能力把這個世間變得完美, 但是可以把自己的心調伏, 面對逆境時不起忿怒, 那麼身外的風與雨就沒有影響力了. “退一步, 海闊天空”, 也許把心放開一点就會感受到這個世界美麗的一面吧! 話雖如此, 有時候逆境到來, 我自己還是忍不住發怒了,所以我仍然是個小學生,還須要繼續努力啊! 只不過,現在發怒時, “忍辱” 會在腦子裹面閃過, 怒火很快就熄滅了,應該算是有一点点進步吧! 學佛以後, 如果覺得世間很醜惡, 看到周圍的人都充滿了缺点, 令自己很難受, 使自己整天都不快樂,或者精神緊張, 看別人都不順眼, 這個可是自己學佛走錯了方向. 學佛是要把自己的心放寬, 能够包容別人. 世事的對與錯不是從表面上能够看得清楚的,不是自己有限的智慧可以完全明白的. 如果看到的都是別人的錯處, 那個是自己的貪瞋癡在作怪了.
我從小到ニ十歲之前都沒獨自離家遠行. 到了二十歲那年就獨自離開家人, 逃難去了. 當時大概是兩三百個人擠在一艘木漁船上, 在海裡飄流. 白天就在 “享受” 着赤道的陽光.鹹鹹的海風裹夾雜了嘔吐的味道, 還有药油的味道...餐就是一碗粥水. 晚上就肩靠肩的坐着睡. 當時可能是因為年少無知,雖然是辛苦, 可是不覺得害怕,就這樣的忍過去了. 我常常在回想當時的情景, 如果現在要自己再來逃亡一次, 那是絕對受不了啦! 當痛苦來時,我們的思想就好像一台擴音器(amplifier) ,把這個痛苦在自己的心裹擴大, 變成苦上加苦. 如果能够忍受, 自己的思想不要在 “傷口” 上面再
“灑鹽”, 那麼雖然本來的苦不會消失, 但是很容易就忍過去了. 如果把逆緣轉為修行的肋緣, 能夠越過逆境自己就增長了. 我發覺當自己心平氣和的時候, 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到來都很容易忍過去, 也很容易把難題解决掉. 但是每當心中煩惱起來,遇到一点点小事情就受不了. 可見這個心情很重要, 如果常常保持樂觀平和, 那就好辦了. 無始以來, 自己做了種種的壞事,傷害了無數衆生, 如果惡報來了,只有忍受, 懺悔, 發願利益他人, 決心不再瘍害他人. 常把六因七果掛在心頭, 想想周圍的人都曾經是我的母親, 感恩, 念佛, 廻向.
為什麼自己的遭遇這麽差? 為什麼連唸大學的機會也沒有? 為什麼不能够中個頭獎, 如果發大財就不用再辛苦工作了? 這個社會怎麼有那麼多的不公平? 無論在一個公司裹, 或在社會上, 只要活在世界上,到處都看到鬥爭, 人害人, 沒有公理. 現在我才知道這個世界其實是公平的. 這個公平是建立在過去, 現在, 未來的基礎上,不能够只用今生的這個片段來計算. 因果定律是個比電腦程式還要複雜萬倍的計算法, 不是我們凡人的智慧能够完全了解. 只有一点是肯定的:因果不虛假, 有此因必有此果. 現在所受的果必然是過去自己所做的業, 這個已成熟的果是不能改變的. 既然是不能改變那就只好忍受, 接納它及不報怨.
忍辱也是接受包容. 接受這個世間的一切人與事, 包括自己,都是有缺点的, 包容這些缺点的存在. 但是接受並不代表認同. 自己的缺点自己要努力去改正,他人的缺点也想辦法去幫他改正, 就是不可以生起了瞋恨心. 這個世界不是以我為中心的,不可以要求事事都如己意. 自己沒能力把這個世間變得完美, 但是可以把自己的心調伏, 面對逆境時不起忿怒, 那麼身外的風與雨就沒有影響力了. “退一步, 海闊天空”, 也許把心放開一点就會感受到這個世界美麗的一面吧! 話雖如此, 有時候逆境到來, 我自己還是忍不住發怒了,所以我仍然是個小學生,還須要繼續努力啊! 只不過,現在發怒時, “忍辱” 會在腦子裹面閃過, 怒火很快就熄滅了,應該算是有一点点進步吧! 學佛以後, 如果覺得世間很醜惡, 看到周圍的人都充滿了缺点, 令自己很難受, 使自己整天都不快樂,或者精神緊張, 看別人都不順眼, 這個可是自己學佛走錯了方向. 學佛是要把自己的心放寬, 能够包容別人. 世事的對與錯不是從表面上能够看得清楚的,不是自己有限的智慧可以完全明白的. 如果看到的都是別人的錯處, 那個是自己的貪瞋癡在作怪了.
我從小到ニ十歲之前都沒獨自離家遠行. 到了二十歲那年就獨自離開家人, 逃難去了. 當時大概是兩三百個人擠在一艘木漁船上, 在海裡飄流. 白天就在 “享受” 着赤道的陽光.鹹鹹的海風裹夾雜了嘔吐的味道, 還有药油的味道...餐就是一碗粥水. 晚上就肩靠肩的坐着睡. 當時可能是因為年少無知,雖然是辛苦, 可是不覺得害怕,就這樣的忍過去了. 我常常在回想當時的情景, 如果現在要自己再來逃亡一次, 那是絕對受不了啦! 當痛苦來時,我們的思想就好像一台擴音器(amplifier) ,把這個痛苦在自己的心裹擴大, 變成苦上加苦. 如果能够忍受, 自己的思想不要在 “傷口” 上面再
“灑鹽”, 那麼雖然本來的苦不會消失, 但是很容易就忍過去了. 如果把逆緣轉為修行的肋緣, 能夠越過逆境自己就增長了. 我發覺當自己心平氣和的時候, 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到來都很容易忍過去, 也很容易把難題解决掉. 但是每當心中煩惱起來,遇到一点点小事情就受不了. 可見這個心情很重要, 如果常常保持樂觀平和, 那就好辦了. 無始以來, 自己做了種種的壞事,傷害了無數衆生, 如果惡報來了,只有忍受, 懺悔, 發願利益他人, 決心不再瘍害他人. 常把六因七果掛在心頭, 想想周圍的人都曾經是我的母親, 感恩, 念佛, 廻向.